数据公司"助推"山寨贷款App黑产 伪造系统仅需千元
更新时间:2020-03-27
浏览量:573
网贷变诈骗?近两日,虚假贷款App诈骗消费者乱象引起多地警方注意,不少山寨App仿冒知名机构,引诱有贷款需求的消费者“上钩”。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,这一系列山寨贷款App背后,连接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,包括山寨App开发者、网贷系统伪造商及个人信息贩卖数据公司等,既有团队在前端用专业话术诈骗用户“贷款工本费”,进行快速转移销赃;还有人员专门研究行业中头部App,设计仿冒并推出上线。多位分析人士指出,要想根治顽疾,必须出台金融线上服务的有关立法,将App端的金融服务监管起来。
“紧急提醒!近期一定注意!疫情期间不少人手头周转不开之时,容易跳进‘网络贷款’陷阱,最近发生了多起虚假贷款App诈骗案。”近日,抚州、酒泉、兴安盟、宁波、高平、牡丹江等多地警方发布关于虚假贷款App的风险提示,多地发生数起虚假贷款App诈骗案,很多诈骗虚假App通过抄袭正版知名公司产品名称甚至图标诱骗消费者,此类诈骗迷惑性更强,更容易上当。
具体诈骗过程为:虚假贷款App通过电话、短信、微信等方式发布贷款信息,仿冒某知名公司,引诱有贷款需求的消费者“上钩”。通常,这类虚假App名称、图标、描述均与知名公司类似,且注册过程也非常简单。可真正借钱后,虚假贷款平台又会以各种名目向受害消费者收取费用。
“注册会员需要钱”、“信息填错,激活需要钱”、“征信不足,包装征信需要钱”……这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阶梯陷阱,是虚假贷款App的常见套路。据慈溪市公安局透露,近期已有消费者上当,按对方要求下载“乐信速贷”App并申请30000元的贷款额度后,对方要求其支付800元包装费,又以银行卡信息错误为由让借款人先后两次交纳6000、15000元保证金,在骗子各种套路下,该借款人累计被骗取10万余元。
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,除了多地警方喊话外,这些虚假贷款山寨App也引起“正牌”机构的警惕。目前,包括京东金融、捷信、海尔消费金融等机构,纷纷发布关于打击侵权假冒金融App的提示称,疫情防控期间,金融机构业务线上化转型发展迅速,同时也让网络金融诈骗有机可乘,各类侵权假冒金融App实施金融诈骗事件频发,引发监管关注。目前,已有多家机构组建“打假”小组,开展打击网络侵权专项行动。
“无奈成为‘背锅侠’,我们也很头疼。一方面要打击侵权假冒行为,维护自身品牌和有效权益。另一方面也要对消费者进行及时提醒,以防上当。”一“正牌”机构从业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谈道。
众所周知,目前微粒贷、借呗、花呗等产品并未有单独App,但北京商报记者搜索发现,目前苹果应用市场,已发布多个关于“微粒宝”、“微粒借”、“趣花呗”、“还花呗”的山寨App,其产品图标分别显示为“微粒”、“花呗”等,极具诱导性。
此外,山寨App还存在高度“撞脸”现象,其不仅业务类似,连名称都一模一样。记者搜索“借贷”等关键词发现,在应用市场中,名字同样为“小马金融”的App就有2个,其中一个运营公司为“北京小马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”,是一家P2P网贷平台,于2015年3月由中微小企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成立,注册资本金1亿元人民币;而另一家“小马金融”则定位为借款App,其并未披露运营主体和联系方式,不过开发者现实为深圳前海的一家公司。
值得注意的是,深圳这一公司在开发“小马金融”的同时,还发布了多款山寨App,如“爱钱站”、“好花”等。针对这一系列App业务情况,北京商报记者尝试对多个平台进行采访,但均无法接通,其中,“小马金融”回应称“无此业务号码”;“爱钱站”电话则为“拨打的电话不正确”。
山寨贷款App横行,主要利用消费者急于申请贷款的心理,同时也有数据公司在其中推波助澜。北京商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,虚假贷款App利润点主要包括窃取用户隐私、贩卖用户数据,或者是假冒知名平台联系客户索要手续费、担保费等。同时,因为部分应用市场对App上架审核不严和监管力度不足,较低的违法成本,也驱使着山寨贷款App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仍然参与其中。
山寨贷款App背后其实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。山寨贷款App背后其实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。一知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,除了虚假贷款App诈骗者外,还有一些专门打造这类App的开发者,以及伪造网贷系统的卖家,对方根据开发难易度对山寨系统明码标价,价格区间在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。
“山寨贷款App可以收集消费者手机中的身份证照片、银行卡账号密码、位置、传感器、通信录、互联网使用习惯等信息,用于非法转卖获利。”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指出,其背后的利益链和电信诈骗非常相似,有专门的团队获取手机中个人信息,用于贩卖获利,卖这类数据的公司也很多,比如房产、保险推销等公司,既有团队在前端用专业话术诈骗用户的“贷款工本费”,进行快速转移销赃;还有人员专门研究行业内头部App,设计仿冒并推出上线。
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监测数据,截至2020年2月底,发现互联网金融仿冒网站4.81万个,受害用户达12万人次,互联网金融仿冒App2801个,仿冒App下载量3343.7万次。其中,钓鱼网站服务器多数部署在台湾、韩国、浙江等地,江苏受害用户最多,其次是北京和广东。
山寨贷款App顽疾由来已久,屡禁不止主要是何原因?机构方、监管方该如何应对?消费者又该怎样辨别?孙扬告诉北京商报记者,“目前还没有对金融类或贷款类App的牌照特许经营概念,应用市场也不具备对于金融、贷款业务、监管、牌照等方面专业知识,他们很难分辨出,这个公司是否具有贷款业务资质。”
在他看来,对于应用市场内的App管控,需要监管机构和应用市场公司进一步沟通,并和市场监管部门配合,推动应用市场开展基于牌照的App管理机制,没有牌照或许可的一律下架,有牌照和许可的也要检查App业务是否超出经营许可范围。谈及根治方法,孙扬认为,必须出台关于金融线上服务的立法,将App端的金融服务监管起来。
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张叶霞同样指出,山寨贷款App横行,主要是发布和下载App的软件服务提供平台审核不够严格。她进一步称,首先,应用市场平台应当承担审查义务,加强审核,如对App进行实名登记,并严格监控;其次,正规贷款平台应加强监测,一旦发现山寨App或网页等应立即举报,同时加大借款人安全教育力度和加强风险提示,并提供举报渠道。
此外,监管应加大应用市场、电销以及短信等产业链的整治,净化市场环境,同时加大对山寨贷款App的惩戒力度,提高违法成本。
除了机构和监管加强应对外,借款人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也尤为重要。孙扬透露,用户可从App下载渠道、下载量、产品页面和供应商等多方面进行区分。在他看来,很多山寨贷款App,都是在一些色情、赌博、彩票等网站上推送给客户下载,因此借款人应远离这类网站;其次,要看App下载量,如果下载量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次,说明假的可能性比较少,但如果下载量只有100多、1000多,则十有八九都是山寨;同时,要看山寨贷款App的大小,一般功能齐全的金融贷款App,大小都在30M以上。
“山寨贷款App的界面和供应商也很重要,如果一打开,就让你用账号和密码登陆,甚至填写身份证号和手机号,那都是诈骗的。正规金融贷款App,首次打卡,都会有好几屏产品介绍的宣传图片,不会要求马上登陆。此外,还要看贷款App供应商是不是银行机构、消费金融机构或者小贷公司等,如果是一些信息公司甚至个人,多半则是山寨App。”孙扬称。
山寨贷款App诈骗案频发
“紧急提醒!近期一定注意!疫情期间不少人手头周转不开之时,容易跳进‘网络贷款’陷阱,最近发生了多起虚假贷款App诈骗案。”近日,抚州、酒泉、兴安盟、宁波、高平、牡丹江等多地警方发布关于虚假贷款App的风险提示,多地发生数起虚假贷款App诈骗案,很多诈骗虚假App通过抄袭正版知名公司产品名称甚至图标诱骗消费者,此类诈骗迷惑性更强,更容易上当。
具体诈骗过程为:虚假贷款App通过电话、短信、微信等方式发布贷款信息,仿冒某知名公司,引诱有贷款需求的消费者“上钩”。通常,这类虚假App名称、图标、描述均与知名公司类似,且注册过程也非常简单。可真正借钱后,虚假贷款平台又会以各种名目向受害消费者收取费用。
“注册会员需要钱”、“信息填错,激活需要钱”、“征信不足,包装征信需要钱”……这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阶梯陷阱,是虚假贷款App的常见套路。据慈溪市公安局透露,近期已有消费者上当,按对方要求下载“乐信速贷”App并申请30000元的贷款额度后,对方要求其支付800元包装费,又以银行卡信息错误为由让借款人先后两次交纳6000、15000元保证金,在骗子各种套路下,该借款人累计被骗取10万余元。
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,除了多地警方喊话外,这些虚假贷款山寨App也引起“正牌”机构的警惕。目前,包括京东金融、捷信、海尔消费金融等机构,纷纷发布关于打击侵权假冒金融App的提示称,疫情防控期间,金融机构业务线上化转型发展迅速,同时也让网络金融诈骗有机可乘,各类侵权假冒金融App实施金融诈骗事件频发,引发监管关注。目前,已有多家机构组建“打假”小组,开展打击网络侵权专项行动。
“无奈成为‘背锅侠’,我们也很头疼。一方面要打击侵权假冒行为,维护自身品牌和有效权益。另一方面也要对消费者进行及时提醒,以防上当。”一“正牌”机构从业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谈道。
数据公司推波助澜
众所周知,目前微粒贷、借呗、花呗等产品并未有单独App,但北京商报记者搜索发现,目前苹果应用市场,已发布多个关于“微粒宝”、“微粒借”、“趣花呗”、“还花呗”的山寨App,其产品图标分别显示为“微粒”、“花呗”等,极具诱导性。
此外,山寨App还存在高度“撞脸”现象,其不仅业务类似,连名称都一模一样。记者搜索“借贷”等关键词发现,在应用市场中,名字同样为“小马金融”的App就有2个,其中一个运营公司为“北京小马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”,是一家P2P网贷平台,于2015年3月由中微小企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成立,注册资本金1亿元人民币;而另一家“小马金融”则定位为借款App,其并未披露运营主体和联系方式,不过开发者现实为深圳前海的一家公司。
值得注意的是,深圳这一公司在开发“小马金融”的同时,还发布了多款山寨App,如“爱钱站”、“好花”等。针对这一系列App业务情况,北京商报记者尝试对多个平台进行采访,但均无法接通,其中,“小马金融”回应称“无此业务号码”;“爱钱站”电话则为“拨打的电话不正确”。
山寨贷款App横行,主要利用消费者急于申请贷款的心理,同时也有数据公司在其中推波助澜。北京商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,虚假贷款App利润点主要包括窃取用户隐私、贩卖用户数据,或者是假冒知名平台联系客户索要手续费、担保费等。同时,因为部分应用市场对App上架审核不严和监管力度不足,较低的违法成本,也驱使着山寨贷款App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仍然参与其中。
山寨贷款App背后其实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。山寨贷款App背后其实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。一知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,除了虚假贷款App诈骗者外,还有一些专门打造这类App的开发者,以及伪造网贷系统的卖家,对方根据开发难易度对山寨系统明码标价,价格区间在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。
“山寨贷款App可以收集消费者手机中的身份证照片、银行卡账号密码、位置、传感器、通信录、互联网使用习惯等信息,用于非法转卖获利。”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指出,其背后的利益链和电信诈骗非常相似,有专门的团队获取手机中个人信息,用于贩卖获利,卖这类数据的公司也很多,比如房产、保险推销等公司,既有团队在前端用专业话术诈骗用户的“贷款工本费”,进行快速转移销赃;还有人员专门研究行业内头部App,设计仿冒并推出上线。
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监测数据,截至2020年2月底,发现互联网金融仿冒网站4.81万个,受害用户达12万人次,互联网金融仿冒App2801个,仿冒App下载量3343.7万次。其中,钓鱼网站服务器多数部署在台湾、韩国、浙江等地,江苏受害用户最多,其次是北京和广东。
如何根治顽疾?
山寨贷款App顽疾由来已久,屡禁不止主要是何原因?机构方、监管方该如何应对?消费者又该怎样辨别?孙扬告诉北京商报记者,“目前还没有对金融类或贷款类App的牌照特许经营概念,应用市场也不具备对于金融、贷款业务、监管、牌照等方面专业知识,他们很难分辨出,这个公司是否具有贷款业务资质。”
在他看来,对于应用市场内的App管控,需要监管机构和应用市场公司进一步沟通,并和市场监管部门配合,推动应用市场开展基于牌照的App管理机制,没有牌照或许可的一律下架,有牌照和许可的也要检查App业务是否超出经营许可范围。谈及根治方法,孙扬认为,必须出台关于金融线上服务的立法,将App端的金融服务监管起来。
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张叶霞同样指出,山寨贷款App横行,主要是发布和下载App的软件服务提供平台审核不够严格。她进一步称,首先,应用市场平台应当承担审查义务,加强审核,如对App进行实名登记,并严格监控;其次,正规贷款平台应加强监测,一旦发现山寨App或网页等应立即举报,同时加大借款人安全教育力度和加强风险提示,并提供举报渠道。
此外,监管应加大应用市场、电销以及短信等产业链的整治,净化市场环境,同时加大对山寨贷款App的惩戒力度,提高违法成本。
除了机构和监管加强应对外,借款人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也尤为重要。孙扬透露,用户可从App下载渠道、下载量、产品页面和供应商等多方面进行区分。在他看来,很多山寨贷款App,都是在一些色情、赌博、彩票等网站上推送给客户下载,因此借款人应远离这类网站;其次,要看App下载量,如果下载量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次,说明假的可能性比较少,但如果下载量只有100多、1000多,则十有八九都是山寨;同时,要看山寨贷款App的大小,一般功能齐全的金融贷款App,大小都在30M以上。
“山寨贷款App的界面和供应商也很重要,如果一打开,就让你用账号和密码登陆,甚至填写身份证号和手机号,那都是诈骗的。正规金融贷款App,首次打卡,都会有好几屏产品介绍的宣传图片,不会要求马上登陆。此外,还要看贷款App供应商是不是银行机构、消费金融机构或者小贷公司等,如果是一些信息公司甚至个人,多半则是山寨App。”孙扬称。
网贷变诈骗?近两日,虚假贷款App诈骗消费者乱象引起多地警方注意,不少山寨App仿冒知名机构,引诱有贷款需求的消费者“上钩”。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,这一系列山寨贷款App背后,连接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,包括山寨App开发者、网贷系统伪造商及个人信息贩卖数据公司等,既有团队在前端用专业话术诈骗用户“贷款工本费”,进行快速转移销赃;还有人员专门研究行业中头部App,设计仿冒并推出上线。多位分析人士指出,要想根治顽疾,必须出台金融线上服务的有关立法,将App端的金融服务监管起来。
“紧急提醒!近期一定注意!疫情期间不少人手头周转不开之时,容易跳进‘网络贷款’陷阱,最近发生了多起虚假贷款App诈骗案。”近日,抚州、酒泉、兴安盟、宁波、高平、牡丹江等多地警方发布关于虚假贷款App的风险提示,多地发生数起虚假贷款App诈骗案,很多诈骗虚假App通过抄袭正版知名公司产品名称甚至图标诱骗消费者,此类诈骗迷惑性更强,更容易上当。
具体诈骗过程为:虚假贷款App通过电话、短信、微信等方式发布贷款信息,仿冒某知名公司,引诱有贷款需求的消费者“上钩”。通常,这类虚假App名称、图标、描述均与知名公司类似,且注册过程也非常简单。可真正借钱后,虚假贷款平台又会以各种名目向受害消费者收取费用。
“注册会员需要钱”、“信息填错,激活需要钱”、“征信不足,包装征信需要钱”……这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阶梯陷阱,是虚假贷款App的常见套路。据慈溪市公安局透露,近期已有消费者上当,按对方要求下载“乐信速贷”App并申请30000元的贷款额度后,对方要求其支付800元包装费,又以银行卡信息错误为由让借款人先后两次交纳6000、15000元保证金,在骗子各种套路下,该借款人累计被骗取10万余元。
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,除了多地警方喊话外,这些虚假贷款山寨App也引起“正牌”机构的警惕。目前,包括京东金融、捷信、海尔消费金融等机构,纷纷发布关于打击侵权假冒金融App的提示称,疫情防控期间,金融机构业务线上化转型发展迅速,同时也让网络金融诈骗有机可乘,各类侵权假冒金融App实施金融诈骗事件频发,引发监管关注。目前,已有多家机构组建“打假”小组,开展打击网络侵权专项行动。
“无奈成为‘背锅侠’,我们也很头疼。一方面要打击侵权假冒行为,维护自身品牌和有效权益。另一方面也要对消费者进行及时提醒,以防上当。”一“正牌”机构从业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谈道。
众所周知,目前微粒贷、借呗、花呗等产品并未有单独App,但北京商报记者搜索发现,目前苹果应用市场,已发布多个关于“微粒宝”、“微粒借”、“趣花呗”、“还花呗”的山寨App,其产品图标分别显示为“微粒”、“花呗”等,极具诱导性。
此外,山寨App还存在高度“撞脸”现象,其不仅业务类似,连名称都一模一样。记者搜索“借贷”等关键词发现,在应用市场中,名字同样为“小马金融”的App就有2个,其中一个运营公司为“北京小马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”,是一家P2P网贷平台,于2015年3月由中微小企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成立,注册资本金1亿元人民币;而另一家“小马金融”则定位为借款App,其并未披露运营主体和联系方式,不过开发者现实为深圳前海的一家公司。
值得注意的是,深圳这一公司在开发“小马金融”的同时,还发布了多款山寨App,如“爱钱站”、“好花”等。针对这一系列App业务情况,北京商报记者尝试对多个平台进行采访,但均无法接通,其中,“小马金融”回应称“无此业务号码”;“爱钱站”电话则为“拨打的电话不正确”。
山寨贷款App横行,主要利用消费者急于申请贷款的心理,同时也有数据公司在其中推波助澜。北京商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,虚假贷款App利润点主要包括窃取用户隐私、贩卖用户数据,或者是假冒知名平台联系客户索要手续费、担保费等。同时,因为部分应用市场对App上架审核不严和监管力度不足,较低的违法成本,也驱使着山寨贷款App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仍然参与其中。
山寨贷款App背后其实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。山寨贷款App背后其实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。一知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,除了虚假贷款App诈骗者外,还有一些专门打造这类App的开发者,以及伪造网贷系统的卖家,对方根据开发难易度对山寨系统明码标价,价格区间在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。
“山寨贷款App可以收集消费者手机中的身份证照片、银行卡账号密码、位置、传感器、通信录、互联网使用习惯等信息,用于非法转卖获利。”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指出,其背后的利益链和电信诈骗非常相似,有专门的团队获取手机中个人信息,用于贩卖获利,卖这类数据的公司也很多,比如房产、保险推销等公司,既有团队在前端用专业话术诈骗用户的“贷款工本费”,进行快速转移销赃;还有人员专门研究行业内头部App,设计仿冒并推出上线。
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监测数据,截至2020年2月底,发现互联网金融仿冒网站4.81万个,受害用户达12万人次,互联网金融仿冒App2801个,仿冒App下载量3343.7万次。其中,钓鱼网站服务器多数部署在台湾、韩国、浙江等地,江苏受害用户最多,其次是北京和广东。
山寨贷款App顽疾由来已久,屡禁不止主要是何原因?机构方、监管方该如何应对?消费者又该怎样辨别?孙扬告诉北京商报记者,“目前还没有对金融类或贷款类App的牌照特许经营概念,应用市场也不具备对于金融、贷款业务、监管、牌照等方面专业知识,他们很难分辨出,这个公司是否具有贷款业务资质。”
在他看来,对于应用市场内的App管控,需要监管机构和应用市场公司进一步沟通,并和市场监管部门配合,推动应用市场开展基于牌照的App管理机制,没有牌照或许可的一律下架,有牌照和许可的也要检查App业务是否超出经营许可范围。谈及根治方法,孙扬认为,必须出台关于金融线上服务的立法,将App端的金融服务监管起来。
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张叶霞同样指出,山寨贷款App横行,主要是发布和下载App的软件服务提供平台审核不够严格。她进一步称,首先,应用市场平台应当承担审查义务,加强审核,如对App进行实名登记,并严格监控;其次,正规贷款平台应加强监测,一旦发现山寨App或网页等应立即举报,同时加大借款人安全教育力度和加强风险提示,并提供举报渠道。
此外,监管应加大应用市场、电销以及短信等产业链的整治,净化市场环境,同时加大对山寨贷款App的惩戒力度,提高违法成本。
除了机构和监管加强应对外,借款人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也尤为重要。孙扬透露,用户可从App下载渠道、下载量、产品页面和供应商等多方面进行区分。在他看来,很多山寨贷款App,都是在一些色情、赌博、彩票等网站上推送给客户下载,因此借款人应远离这类网站;其次,要看App下载量,如果下载量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次,说明假的可能性比较少,但如果下载量只有100多、1000多,则十有八九都是山寨;同时,要看山寨贷款App的大小,一般功能齐全的金融贷款App,大小都在30M以上。
“山寨贷款App的界面和供应商也很重要,如果一打开,就让你用账号和密码登陆,甚至填写身份证号和手机号,那都是诈骗的。正规金融贷款App,首次打卡,都会有好几屏产品介绍的宣传图片,不会要求马上登陆。此外,还要看贷款App供应商是不是银行机构、消费金融机构或者小贷公司等,如果是一些信息公司甚至个人,多半则是山寨App。”孙扬称。
山寨贷款App诈骗案频发
“紧急提醒!近期一定注意!疫情期间不少人手头周转不开之时,容易跳进‘网络贷款’陷阱,最近发生了多起虚假贷款App诈骗案。”近日,抚州、酒泉、兴安盟、宁波、高平、牡丹江等多地警方发布关于虚假贷款App的风险提示,多地发生数起虚假贷款App诈骗案,很多诈骗虚假App通过抄袭正版知名公司产品名称甚至图标诱骗消费者,此类诈骗迷惑性更强,更容易上当。
具体诈骗过程为:虚假贷款App通过电话、短信、微信等方式发布贷款信息,仿冒某知名公司,引诱有贷款需求的消费者“上钩”。通常,这类虚假App名称、图标、描述均与知名公司类似,且注册过程也非常简单。可真正借钱后,虚假贷款平台又会以各种名目向受害消费者收取费用。
“注册会员需要钱”、“信息填错,激活需要钱”、“征信不足,包装征信需要钱”……这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阶梯陷阱,是虚假贷款App的常见套路。据慈溪市公安局透露,近期已有消费者上当,按对方要求下载“乐信速贷”App并申请30000元的贷款额度后,对方要求其支付800元包装费,又以银行卡信息错误为由让借款人先后两次交纳6000、15000元保证金,在骗子各种套路下,该借款人累计被骗取10万余元。
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,除了多地警方喊话外,这些虚假贷款山寨App也引起“正牌”机构的警惕。目前,包括京东金融、捷信、海尔消费金融等机构,纷纷发布关于打击侵权假冒金融App的提示称,疫情防控期间,金融机构业务线上化转型发展迅速,同时也让网络金融诈骗有机可乘,各类侵权假冒金融App实施金融诈骗事件频发,引发监管关注。目前,已有多家机构组建“打假”小组,开展打击网络侵权专项行动。
“无奈成为‘背锅侠’,我们也很头疼。一方面要打击侵权假冒行为,维护自身品牌和有效权益。另一方面也要对消费者进行及时提醒,以防上当。”一“正牌”机构从业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谈道。
数据公司推波助澜
众所周知,目前微粒贷、借呗、花呗等产品并未有单独App,但北京商报记者搜索发现,目前苹果应用市场,已发布多个关于“微粒宝”、“微粒借”、“趣花呗”、“还花呗”的山寨App,其产品图标分别显示为“微粒”、“花呗”等,极具诱导性。
此外,山寨App还存在高度“撞脸”现象,其不仅业务类似,连名称都一模一样。记者搜索“借贷”等关键词发现,在应用市场中,名字同样为“小马金融”的App就有2个,其中一个运营公司为“北京小马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”,是一家P2P网贷平台,于2015年3月由中微小企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成立,注册资本金1亿元人民币;而另一家“小马金融”则定位为借款App,其并未披露运营主体和联系方式,不过开发者现实为深圳前海的一家公司。
值得注意的是,深圳这一公司在开发“小马金融”的同时,还发布了多款山寨App,如“爱钱站”、“好花”等。针对这一系列App业务情况,北京商报记者尝试对多个平台进行采访,但均无法接通,其中,“小马金融”回应称“无此业务号码”;“爱钱站”电话则为“拨打的电话不正确”。
山寨贷款App横行,主要利用消费者急于申请贷款的心理,同时也有数据公司在其中推波助澜。北京商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,虚假贷款App利润点主要包括窃取用户隐私、贩卖用户数据,或者是假冒知名平台联系客户索要手续费、担保费等。同时,因为部分应用市场对App上架审核不严和监管力度不足,较低的违法成本,也驱使着山寨贷款App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仍然参与其中。
山寨贷款App背后其实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。山寨贷款App背后其实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。一知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,除了虚假贷款App诈骗者外,还有一些专门打造这类App的开发者,以及伪造网贷系统的卖家,对方根据开发难易度对山寨系统明码标价,价格区间在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。
“山寨贷款App可以收集消费者手机中的身份证照片、银行卡账号密码、位置、传感器、通信录、互联网使用习惯等信息,用于非法转卖获利。”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指出,其背后的利益链和电信诈骗非常相似,有专门的团队获取手机中个人信息,用于贩卖获利,卖这类数据的公司也很多,比如房产、保险推销等公司,既有团队在前端用专业话术诈骗用户的“贷款工本费”,进行快速转移销赃;还有人员专门研究行业内头部App,设计仿冒并推出上线。
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监测数据,截至2020年2月底,发现互联网金融仿冒网站4.81万个,受害用户达12万人次,互联网金融仿冒App2801个,仿冒App下载量3343.7万次。其中,钓鱼网站服务器多数部署在台湾、韩国、浙江等地,江苏受害用户最多,其次是北京和广东。
如何根治顽疾?
山寨贷款App顽疾由来已久,屡禁不止主要是何原因?机构方、监管方该如何应对?消费者又该怎样辨别?孙扬告诉北京商报记者,“目前还没有对金融类或贷款类App的牌照特许经营概念,应用市场也不具备对于金融、贷款业务、监管、牌照等方面专业知识,他们很难分辨出,这个公司是否具有贷款业务资质。”
在他看来,对于应用市场内的App管控,需要监管机构和应用市场公司进一步沟通,并和市场监管部门配合,推动应用市场开展基于牌照的App管理机制,没有牌照或许可的一律下架,有牌照和许可的也要检查App业务是否超出经营许可范围。谈及根治方法,孙扬认为,必须出台关于金融线上服务的立法,将App端的金融服务监管起来。
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张叶霞同样指出,山寨贷款App横行,主要是发布和下载App的软件服务提供平台审核不够严格。她进一步称,首先,应用市场平台应当承担审查义务,加强审核,如对App进行实名登记,并严格监控;其次,正规贷款平台应加强监测,一旦发现山寨App或网页等应立即举报,同时加大借款人安全教育力度和加强风险提示,并提供举报渠道。
此外,监管应加大应用市场、电销以及短信等产业链的整治,净化市场环境,同时加大对山寨贷款App的惩戒力度,提高违法成本。
除了机构和监管加强应对外,借款人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也尤为重要。孙扬透露,用户可从App下载渠道、下载量、产品页面和供应商等多方面进行区分。在他看来,很多山寨贷款App,都是在一些色情、赌博、彩票等网站上推送给客户下载,因此借款人应远离这类网站;其次,要看App下载量,如果下载量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次,说明假的可能性比较少,但如果下载量只有100多、1000多,则十有八九都是山寨;同时,要看山寨贷款App的大小,一般功能齐全的金融贷款App,大小都在30M以上。
“山寨贷款App的界面和供应商也很重要,如果一打开,就让你用账号和密码登陆,甚至填写身份证号和手机号,那都是诈骗的。正规金融贷款App,首次打卡,都会有好几屏产品介绍的宣传图片,不会要求马上登陆。此外,还要看贷款App供应商是不是银行机构、消费金融机构或者小贷公司等,如果是一些信息公司甚至个人,多半则是山寨App。”孙扬称。
热门文章